元代在統(tǒng)一中國后,雖建都北京,但由于是發(fā)基于蒙古,其歷代帝王在死后都運回原籍安葬。關于元帝陵墓葬情況,文物考古界從來少有報導,即一般的元代墓葬,也報道很少。而元代以后的明、清兩代,就大為不同了。
明代先定都南京,后遷北京。明朝十六代帝王僅第一代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其它十五帝中有十三人葬在北京。其余二人,即第二代惠帝朱允炊在位僅四年,皇位即為成祖朱棣奪取,其本人死無葬所,又第七代景帝朱祁鈺也是不知葬處。因此,埋葬在北京昌平縣境的十三人,被稱為明十三陵。明石雕獅
明孝陵前的石雕行列,在類別和數(shù)量上都和唐、宋兩代有所不同??偟念悇e是瑞獸十二對,包括獅子、獬豸(古代瑞獸,形類鹿、獅混合體)、駱駝、大象、麒麟和翼馬各兩對。其形象是一對站立,一對跪臥;文武侍臣各兩對,共八人,如以與唐、宋帝陵石雕相比,明陵多了獬豸、駱駝、麒麟,而缺少朱雀(唐陵)、馬頭鳥身的瑞禽和形似犀牛的瑞獸角端(宋陵),以及唐宋兩代同有的蹲獅和外國客使。而宋陵的護陵將軍和內(nèi)侍雕像,明陵也是沒有的。所有以上這些不同的變化,當然是和不同時代的不同風尚,尤以統(tǒng)治者的思想意識和愛好都有著直接的關系。
雕置在北京明十三陵即以成祖長陵為中軸線的石雕群,種類和數(shù)量以及列置的先后順序,都是與明孝陵一致的。即由外陵門起,首先是建在陵道中心的碑亭,其次是華表一對分立于左右石雕行列之前,以下的順序即是立獅、跪獅、立豸、跪豸,再下就是駝、象、麟、馬,接著武臣、文臣。只是在體積上,十三陵石獸不及孝陵顯得魁偉高大;從造型手法上看,十三陵石雕不論是石入、石獸,都表現(xiàn)出一種華而不實,缺乏內(nèi)在的精神活力,而且比之宋陵同類石雕也有遜色。如十三陵的獅子不論站者或蹲臥者,都顯得玲瓏精巧,仿佛類同玩具,而且也似乎缺乏石頭那樣的重量,更說不上雄強勁健的氣魄了。如拿其立獅與唐順陵立獅相類比,那將是無法比擬的。即使與宋陵立獅相并比,如宋太宗永熙陵或宋神宗永裕陵的立獅,都表現(xiàn)出一種勁健的氣魄,而十三陵立獅已看不出這種造型上的優(yōu)點,,蹲獅和立象就更遜一籌了。但明孝陵石雕群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面貌卻與十三陵有所不同,首先在造型上,它所體現(xiàn)的是雄大渾厚、體積豐碩而富有感染力,反映出明代初年中國統(tǒng)一以后所應具有的博大堅實的氣魄和樸素而又洗練的藝術特點。特別表現(xiàn)在明孝陵的大象和駱駝的造型上,就更為明顯。明代在建國初期,曾有一切典章制度向盛唐學習的號召,實際從明初的一些雕刻或雕塑制作的造型上,也是很可以體現(xiàn)得出的。
談到明代的陵墓石雕,特別是屬于帝王陵前石雕群,除南京、北京外,還有可能不大為人所知的明祖陵和明皇陵石雕群。明太袒朱洪武(字元璋)是安徽鳳陽府人。在他登上皇位后,為了榮宗耀祖,對于死在家鄉(xiāng)的祖父母和父母墓地,也尊封為“祖陵”和“皇陵”。并在陵前大建石雕儀仗群,而且所置石雕群的數(shù)量超過了孝、長二陵。明祖陵葬于今江蘇省洪澤湖邊的泗洪縣(歸屬鳳陽府),皇陵則在鳳陽。
明“祖陵”葬的是朱元璋的祖父母,葬地與皇陵不在一地的原因,是由于朱元璋的祖籍最初是從泗洪遷到鳳陽的,所以老家是在泗洪。那里離洪澤湖很近,由于湖的地理變遷,現(xiàn)陵地已浸在湖邊,陵前石雕群完全被湖水沖倒,―部分已淹沒在泥沙之中。1963年《考古》月刊第8期曾發(fā)表過一篇《明祖陵》的調查文章,對倒在泥沙中的石雕群,作了詳細的報導。得知明祖陵與明皇陵兩處的石雕群在布局和數(shù)量上完全一樣,所不同的僅是祖陵是南向,皇陵是北向,這是由于利用地勢而形成的。在石雕的雕刻藝術方面,根據(jù)“高約2,2米的石獅八對(已倒地),造型雄偉壯健,較之明孝陵石雕則顯得生氣勃勃,風格近于唐、宋諸陵;倒地斷折的石望柱(華表),高約6米,八棱,滿刻卷草花紋……與孝、長二陵為六棱刻卷云紋者迥然不同,乃仿自鞏縣北宋諸陵,……某些細部似仿唐乾陵?!?見《考古》月刊的評價)。明祖陵的石雕像可能由于雕刻匠師的水平較高,以至似乎超出于其它明陵石雕像之上。但十分可惜的是,這一批較好的明代陵墓石雕,已全部倒毀,雖仍有一部分完整者,看來想把它”陜復舊觀是難以做到了。
屬于明代的陵墓石雕,除帝王陵地以外,各代帝王還有各自的皇陵,如明代第十代皇帝,世宗朱厚熄雖是繼武宗為帝,在即位后追封其生父朱祜杭(興獻王)為恭熄獻皇帝,并號其墓為“皇陵”,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為營建陵地于湖北省鐘祥縣城東的松林山,陵垣占地六百畝,四周圍以朱色高墻,陵前用石板鋪成長達一千三百米的神道,左右對稱列置華表、蹲獅猢豸、駱駝、象、麒麟、跪馬、立馬各一對,武將、文臣各二對,在圍繞墳墓的塋城城頭上,用漢白玉雕成九十九個巨大的排水龍頭,雕工精巧,殊為:比觀。這樣的儀衛(wèi)雕刻陣容,比之鳳陽、泗洪兩地皇陵,雖然在數(shù)量上少了一些,但仍是襲用孝陵和長陵的制度而設置的。至于雕像的風格,由于時在明中后期,當然比之孝長二陵有所遜色。另外,皇室貴族和官僚地主的墓地,也多有雕置石人馬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曾封他二十四個兒子分駐各省為藩王,因此成為皇室定制,世代相沿。他們本人及其子孫,死后的墓葬,也都是很奢侈的。尤以藩王本人的墓葬,有的幾不亞于皇帝,現(xiàn)僅列舉其一例:
分封在河南省衛(wèi)輝府的第十三代帝王明穆宗朱載墾第四子朱翊鈞,封號是潞簡王。死后葬在今新鄉(xiāng)市以北的鳳凰山,那里是一處著名的風景區(qū)。其墓區(qū)占地八萬多平方米,一切布局,基本上是摹仿北京明十三陵的帝王陵墓而建的。墓道最前端建有石牌坊一座和華表一對,這是帝陵前必有的設置,由石坊向內(nèi),為神道左右的石獸行列。從石雕的類別說,潞簡王墓前的石獸,比之帝王陵前還要復雜多樣,即除了獅子、獺獬、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之外,還有羊、虎以及其它不知名的瑞獸共十四種之多。所不同的是,每種只有一對,其形象多為跪臥或蹲坐,僅大象是站立的5至于侍臣像,僅有文職服飾者四人。雕像的體積,高者2.77米,矮者1.55米,這和十三陵石雕也是相類的。只是在石雕的造型風格上,由于它是明代末期的制作,不免顯得手法拙稚,拿它與明十三陵或鳳陽皇陵同類石雕相比,自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顯然是出自地方石工之手,不可能與帝王陵前是集中了全國各名工巧匠的高手所雕制者相提并論。
又據(jù)了解,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桂林市東郊堯山,有一處明代藩王江靖王朱守謙(朱元璋的從孫)后代的“王墓”群。在南北十余公里,東西三四公里的墓區(qū)內(nèi),有王墓十一座,王室墓百余座。王墓筑有內(nèi)外圍墻,墓前有華表、石獸、石人行列,現(xiàn)仍部分保存,并以“雕工精巧,造型渾厚”見稱。(見《中國名勝詞典》)由此足以說明,明太祖二十四個兒子封在全國各地的藩王墓,或者如明世宗生父一類的明“皇陵”,當不止以上幾處。再加上貴族官僚們的墓前所有,則散存在國內(nèi)各地的明代陵墓石雕像,當是極其豐富的。如西安市南郊有幾處明墓,墓前即遺有石人石獸雕像。
在明十三陵石雕藝術制作中,除石人、石獸以及華表、石牌坊所附有的裝飾雕刻以外,更有每一陵丘前所建有的隆恩殿(享殿)前石階中心“御道”上的龍鳳瓊墀或瓊階石雕,一般多是用長十多米,寬二、三米的大條石雕成為龍鳳祥云等紋飾,在宮殿建筑裝飾雕刻方面,它是很突出的。河南新鄉(xiāng)的明潞簡王墓,也有隆恩殿和石雕御道,尤以潞簡王墓左側他的愛女己趙氏墓所雕瓊階石,雕工特別精致。但如從雕技來說,以與明帝陵同類雕刻相比,當然仍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清陵石雕清代的帝王陵墓分散在北陵(遼寧沈陽)、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實際清代的祖宗共有三代都追尊為皇帝,第一代肇祖(永陵)葬于清代發(fā)祥地興京(今遼寧新賓);第二代太祖努爾哈赤(福陵),第三代太宗皇。
位于河北易縣以西永寧山區(qū)的清西陵,葬有四個皇帝,即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其陵地布局,大致與清東陵相類似。但就陵前石雕說,清西陵又與東陵有所不同。即石雕行列僅有作為中心的雍正泰陵和嘉慶昌陵前的二組。而陵垣最前方不僅石建牌坊有三個之多,而且在坊內(nèi)“大紅門”前還雕有一對瑞獸石雕,這是清東陵所未見的。其它的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則一東一西,相距都在十多華里以外,由于地勢的關系,陵前未雕置石人、獸行列。只是清西陵在雕刻藝術上,尤以建筑裝飾雕刻方面,仍然有它突出之點,那就是道光皇帝慕陵隆恩殿(享殿)的木雕。慕陵位于雍正陵西南約十華里,由于地形的限制,陵的規(guī)模不大,但在建筑上卻特別考究。隆恩殿和左右配殿,純用上等楠木建造,不施油漆彩畫,所有殿壁隔扇、梁柱和全部天花板,全是精工雕制的龍鳳飛云紋飾,藝術氣氛極為濃厚,雖屬清代后期的制作,在建筑裝飾上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時代距今不遠。其歷代帝王的陵前石雕在中國古代陵墓雕刻中的地位雖不甚重要,但如果是為研究清代與其以前各個時代的對比,尤其是研究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中國雕塑藝術風格和雕工技藝的高低變化,都有必要加以比較,并對于各個帝王的在位歷史年代有所了解,為此再列表如下:
始祖一、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葬遼寧新賓縣啟運山南麓。葬努爾哈赤的父、祖父、曾祖父、高曾祖四代,陵前無石雕像。
始祖二、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葬遼寧沈陽東北郊。陵前石雕瑞獸四或六對。
始祖三、太宗皇太極的昭陵,葬遼寧沈陽市北郊。(現(xiàn)為北陵公園)。陵前石雕瑞獸六對,陵道前另有蹲獅一對。
帝陵一、世祖順洽(福臨),在位十八年(公元1644一)661年)孝陵,葬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十二對,侍臣六對(在東陵中軸線上)。
帝陵二、圣祖康熙(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公元1662年一1722年)景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
帝陵三、世宗雍正(胤禎)在位十三年(公元1723―1735年)泰陵,葬河北省易縣城西永寧山清西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陵道前另有瑞獸一對(在西陵中軸線上)。
帝陵四、高宗乾隆(弘歷)在位六十年(公元1736―1785年)。裕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六對,侍臣二對。
帝陵五、仁宗嘉慶(頤琰)在位二十五年(公元1796年一1820年)。昌陵,葬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
帝陵六、宣宗道光(曼寧)在位三十年(公元1821―1850年)。慕陵,葬地同仁宗陵。陵前無石雕儀衛(wèi)。
帝陵七、文宗咸豐(奕濘)在位十一年(公元1851―1861年)。定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
帝陵八、穆宗同治(載淳)在位十三年(公元1862―1874年)。惠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無石雕。
帝陵九、德宗光緒(載括)在位三十四年(公元1875―1908年)。崇陵,葬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陵前無石雕儀衛(wèi)。
帝陵十、宣統(tǒng)(溥儀)在位三年(公元1909年一1911年)說說您的看法:(無須注冊)
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